|
圖為北京跳舞學院學生在台北演出跳舞《洛水佼人》。(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记者 王平 摄)
一人吹奏9種吹管乐器,来自中國戏曲學院的孙云岗唢呐、笛子、排箫轮流倒换,嘴里還含了口簧,乐声上一刻是清雅婉轉的阳春白雪,下一秒酿成浓郁喜庆的乡土小调,引得台下阵阵掌声。4月17日,以“乡音相知 乡情相悦”為主题的“京味文化之旅”走進台北,原汁原味的京味藝術,讓台北觀众大喊過瘾。
傳统節目走遍全台
白衣宫装美男,水袖遊走如龙,呆萌逗趣大叔,口技艳惊四座。“2016京台文化交换暨第十六届京味文化之旅”由北京市台辦、北京市當局消息辦、北京市文联、西城區當局主理。全部勾當长達12百家樂賺錢,天,从台灣新竹县起頭,一起走進嘉义、高雄、屏东、台中、彰化、桃园和台北等地,近40位演藝职員為台灣觀众带来了京剧、河北梆子、歌曲、跳舞、相声、京西承平鼓、铁片大鼓、民乐管乐串烧、口技、魔術等14個節目。
很多節目是京味傳统節目,演出程度很高。好比北京杂技团的《蹬鼓》,演員们脚上都有多年寒暑之功,十多面大鼓小鼓被她们“蹬”得時而高高飞起,時而扭轉翻滚,伴着轰轰發發的鼓声,使人大開眼界。國度非物資文化遗產京西承平鼓,响亮連响配以舞者雄壮舞姿,轉達的则是祖祖辈辈京西人的夸姣眷恋與向往。
這些節目既有京腔、京韵元素,也兼收并蓄了天津、河北的民間藝術。京剧《虞姬泪》、相声《男友女朋侪》、京西承平鼓等節目凸起的是京味文化,铁片大鼓《戏说前人》等節目则表示了津冀地區文化。民乐管乐串烧、口技、魔術、相声、歌曲等是按照台灣公众的需求而筹备的。
除台灣公众可以抚玩到出色節目,两岸字画家也借這一勾當以藝會友,現场同画一幅画,合寫一幅字,交情就在卷轴上凝集下来。勾當還带去了“魅力北京”拍照圖片展,一幅幅反應北京故事與新貌的照片,给台灣公众打開了一扇领會首都之窗。
京味炖出“粉丝群”
“京味藝術,台灣老苍生會不會喜好呢?”面临记者這一發问,北京市文联副布告刚杰暗示,實在早些年他刚介入這一勾當時,也有如许的疑虑,但究竟證實,台灣公众很是喜好,承認度很台灣娛樂城,高。
刚杰说,“京味文化之旅”颠末多年文火慢炖,已在台灣堆集了本身的“粉丝群”,不少台灣觀众已持续好几年来旁觀演出,專門来听京剧兒童益智積木,和京胡。在高雄演出那天,正好下起大雨,很多公众冒雨骑摩托车前来,最後济济一堂,連過道里都坐满了人。
“北京文化秘聞深挚,原汁原味的京味藝術,有它的吸引力”,刚杰说:“與此同時,台灣公众的赏识程度、藝術素养较高,現场的觀众都很投入。”
介入操辦了5届“京味藝術之旅”的北京文联组织联结部主任陈卫东彻底赞成這一概念。他举例说,戏剧演出比力怕冷场,此次的河北梆子《背靴》,是一名演員长達7分钟的独脚戏,但演到最後,現场掌声雷動。
陈卫东先容,“京味文化之旅”勾當第一次赴台表演是在2001年,當時候只是演員對演員的交换,介入的人只有几個,如今酿成巡回演出,另有字画、圖片展、座谈會等,本次团員多達90人。
“跟台灣藝術家交换,也能學到很多新的藝術理念。”陈卫东说,固然两岸相互相隔遥遠,但只要一接触就颇有亲近感,特别是對文化的認同,双方都是同样的。
同宗同源更相知
两岸政治時晴時雨,但文化却始终因配合的基因此紧紧联络。這次“京味文化之旅”即旨在借由乡音、乡情的通报,加深两岸的相知和相惜。
台北曲藝团已持续5年作為承辦方约请“京味文化之旅”赴台,在团长郭志杰看来,在具有同宗同源文化基因的台灣公众心中,“京味文化之旅”已形成為了一個品牌,有了“粉丝群”,“有人在這里一解乡愁,有人从中接触到傳统文化”。
“解乡愁”天然指那些上了岁数的老年人,而讓更多年青人接触到优异傳统文化,也是“京味文化之旅”的首要任務。刚杰先容说,這次勾當各地都有很多年青人、學生加入,信赖他们會由此對傳统文化、對大陸有更多的领會。(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记者 王平 吴储歧)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