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厦門日報讯(记者 林桂桢)“接待宗親們回家!”當据說台灣杨氏恳親步队已達到,已在宗祠等待多時的岩内村杨氏乡親們一起小跑,敲锣打鼓,热忱迎接遠道而来的宗親。听到認識的闽南話,台灣與本籍地的杨氏宗親們雙手牢牢握在一块兒。
昨日上午,来自台灣台中、台北、宜兰、桃园、新竹、高雄、屏东和金門的杨氏族親近60人回到祖地——集美區後溪镇岩内村墩上社杨氏宗祠,與来自厦門海沧、集美、湖里、同安和漳州漳浦等地的杨氏宗親們齐聚一堂,叙家常、诉乡情、話成长。
据领會,1793年,杨氏先人從後溪岩内墩上迁移到通907X,馬桶工具推薦,對岸的台灣。虽然分開故土,生息繁衍了几代人,但他們始终心系本籍地。1990年以来,台灣杨氏宗親几近每一年城市组團回籍恳親祭祖,感觉祖地的成长變革,岩内墩上的宗親也是敲锣打鼓,夹道接待他們回籍,降血脂茶,宗族交谊越走越近、越走越親。
1991年,台灣新北市八里杨氏宗親带頭出資,與岩内墩上的杨氏宗親們一块兒修葺了墩上社杨氏宗祠。2005年,两岸和东南亚的杨氏宗親再次出資着力,介入了杨氏宗祠的重修。這次勾當就是在這座见證了两岸宗親越走越親的宗祠内举行的。
當日,“两岸一家親 宗親心連心”论坛举辦。作為毗連两岸親情、促成文化交換、促進互相理解的首要平台,這場论坛汇集了两岸杨氏族親共400多人,配合探究杨氏家属将来的成长。
“大師把手頭的事情临時放下降三高茶, 了,怀着歡快冲動的心境来到厦門。”全世界董杨童宗親总會声誉會长杨肃元說,“咱們都是一家人,但愿今後族親們多多交換,親上加親。”
“墩上杨家與台灣杨氏宗親血脉相連,祖業共承。”岩内村墩上杨氏宗親會副理事长杨秋亮也美意约請台灣翻譯社,宗親們“常回家看看”,感觉浓浓的親情。
這次来厦的台灣杨氏宗親,不乏年青一代——最年长的有86岁,最小的才23岁。“咱們也但愿年青人多回来走動、交換,领會大陸的成长环境,特别是大陸在經济、科技方面的壮大氣力。”杨肃元說。 |
|